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人民日报:靠山吃山有学问

2017-06-07 11:33:00

  “靠山吃山”绝不是走竭泽而渔的回头路,而是找到转型升级中扶贫攻坚的突破口

  端午节聚会,刚从青海门源登雪山回来的好友很是激动,“以后可以少出国烧钱了,国内好几座雪山现在运作得不比国外差。”

  都是雪山,国内外有啥不一样?雪山还有运作?有人调侃她,这是“国外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心理作祟。

  朋友反唇相讥,“你知道山峰也要考察吗?一座岗什卡山,就有9条攀登路线、2条滑雪登山路线、3条冰川路线。登雪山不是爬郊野土坡,没专业向导、专业营地、专业救援,那不是花钱玩耍,是花钱玩命!就登山而言,咱们与国外的差距,不是自然资源禀赋的差距,而是产业的差距。”

  在一片沉默中,朋友再次感慨,“国内户外运动资源禀赋好的地方,多在穷乡僻壤。我们是既怕他们不开发,连个基本宿营地都没有,又怕当地瞎作为,破坏了绿水青山。这得亏有登山协会指点,雪山还是那座雪山,却有了马道和宿营地,游客立马就多了。所以靠山吃山也是门学问。”

  朋友的话点醒梦中人。穷乡僻壤,怎么就不能换种方式“靠山吃山”,实现脱贫呢?

  “靠山吃山”绝不是走竭泽而渔的回头路,而是找到转型升级中扶贫攻坚的突破口。脱贫攻坚战打到现在,还能是“贫困死角”的,大多交通极度不便、耕种环境极度不佳,无论是务农的投入产出比,还是从事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恐怕都没啥竞争力。而且,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第一二产业的一般性供给已经严重过剩,如果扶贫的思路仍停留在“多种地、多建厂”,难以适应转型升级、结构优化的时代需求,扶贫项目反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理念一变天地宽,既然一二产业“人多为患”,为啥不向第三产业谋出路?以体育、休闲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方兴未艾,消费升级的中国人对好山好水的渴求前所未有。贫困地区有好山水,先富起来的人愿意为好山乐水掏银子,一拍即合,何乐不为?换言之,扶贫攻坚,不能只看贫困地区有什么,还得看中国乃至全球市场要什么,以新供给弥补结构性缺口,才是双赢。

  然而,“靠山吃山”不那么简单,也得有“仙人指路”。有人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可是带着资金来的开发商,不乏一些把绿水青山当成“摇钱树”“唐僧肉”的短视商人。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或许最了解自己的“穷根儿”,可也存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盲区。其实“精准扶贫”,不妨让专业协会这样的“第三方”来确定“靶心”。

  专业协会有“慧眼”,能“雾里看花”。像阻碍交通的崖壁、难以耕种的荒漠,可能是当地人眼中的“致贫病灶”,却是攀岩、滑沙等专业人士眼中最难得的“脱贫资源”,其指导下的贫困地区山野开发,还可以在规划阶段就拥有国际化视野。

  专业协会有资源也有底线,能“点石成金”。既能搭桥牵线,筛选并黏合利益相关方,同时作为非利益相关方,还可以监督扶贫项目遵循保护性开发的原则,让“靠山吃山”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转念一想,人们总爱把扶贫与“苦土”的影像联系在一起,如果通过专业性的“靠山吃山”,把一片贫困山区变成了国际户外运动胜地,这扶贫也可以是件很洋气的事情!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05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