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赛事活动 >> 高山探险 -> 正文

斯人已逝 精神永存——中国登山界追忆王富洲

2015-07-24 09:13:00 中国登山协会

  “富洲去世,我失去了一位最好的战友,心里感到特别难过。”1960年与王富洲一起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刘连满最近几天一直沉浸在悲痛中。回忆起55年前那次终生难忘的经历,刘连满认为队伍最终能够登顶,实现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冲顶阶段功劳最大的就是王富洲,“最后突击顶峰时,我们在海拔8700米的‘第二台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好不容易爬上去之后大家都筋疲力尽了。当时没有人知道前方距离顶峰还有多远。担任突击队长的王富洲坚决继续往上爬,如果不是他的坚决,也许我们就返回了。”

  对于王富洲展现出的这种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现任中国登山协会主席李致新也颇有感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的国家还处在百废待兴阶段,登山运动员所面临的条件极度艰苦,在装备、气象、后勤等各方面的保障上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王富洲作为突击队队长,和他的队友一起创造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在登顶过程中,王富洲严重冻伤,但仍然在坚持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鼓舞和帮助队友前进。”

  而在王富洲的大学同学、我国老一辈的女登山运动员袁扬眼里,王富洲是一个踏实肯干的人,“他对于上级交给的任务,绝对不打一点折扣地认真完成,1960年攀登珠峰,他真的是宁可把命搭进去也要登顶。”

  退役之后,王富洲先后担任教练员和登山协会领导,在新的岗位上,他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的“人梯”精神,积极培养和造就年轻运动员。包括潘多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都是在王富洲的指导下成为中国登山事业的接班人,李致新、王勇峰这一代运动员同样是在他的教诲和鼓舞下成长起来的。李致新透露说,当年当运动员时,他曾一度想要离开登山,王富洲了解情况后,主动找到他谈话,讲述中国登山运动的历史和登山运动在国家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最终坚定了他继续从事登山运动的决心。如今,李致新等一批人已经成为中国登山事业的骨干领导力量。

  王富洲还在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给予年轻人极大的关心和帮助,“富洲为人真诚热情,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样尽心尽力。”袁扬说。原中国体育报摄影记者、拍摄了当年攀登珠峰的陈雷生则表示,“王富洲平时特别和蔼,平易近人,对我这样的‘新兵’很照顾。”当时国家队的年轻队员从全国各地汇聚北京,很多人在住房、生活等问题上存在困难,王富洲就出面找相关组织,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甚至亲自蹬着自行车跑东跑西。进入生命晚期,王富洲在病床上多次提到弟子潘多,为她的去世感到惋惜。这种对队员的呵护和对事业的热爱,令人动容。

  王富洲身上还体现出了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精神,1986年到1992年,他在中国国际体育旅行社担任总经理,可谓开创了中国体育旅游的先河,并为体育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当下体育旅游和体育产业已成为中国体育的热门词汇。

  “王富洲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永存。而且这种精神已经超越了体育的范畴,成为整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各自的领域努力奋斗。”李致新说,近年来登山事业在中国发展得非常好,2003年非典期间的珠峰登顶鼓舞了全国人民,2008年的奥运会火炬珠峰传递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登山运动的开展。如今中国登山协会又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露营、徒步、青少年攀岩等户外运动,并与全民健身紧密结合,同时在产业领域也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中国登山事业现在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王富洲等老一辈登山人为我们打下的坚实基础。作为后来人,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他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勇于担当历史责任,牢记神圣使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李致新说。(中国体育报 刘小龙)